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18章第二道难关 (第2/2页)
能更好的保证产品一致性。同时和轮边轮毂轴承,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用轴承单元结构会大大降低装配难度,提高装配效率,但是这种轴承单元只能进口,价格比我们之前用的高数倍,如果全部采用轴承单元,整桥成本会上涨10%!” 听到这个数字的其他人都有些震惊了。要是光这一个部件就涨那么多价,那还干个什么劲? 魏寒忍不住问道,“这个难道就不能找替代品吗?” “好难的!”余锦图摇头。要那么容易,还讨论什么,直接解决就是了。 颜苿陷入沉思,这件事情,还得靠外部采购和合作来完成。 但是去外部合作也得考虑可行性方案,有些事,不是说你花钱买就能买到最好的。 老丁作为一个老技术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咱们研究新桥,不一直是有两套方案的么?” 这件事情也只有少数人知道,颜苿点头,“对,还有一套保守方案,用大量的传统结构和技术来实现。” “那我们也可以这么干,这两个方案并行,一套是传统结构的继续用,这个我们好找供应商,至于市面新出现的这套,我们也考虑,先纳入试制研究的范围,先试制了看效果再说,毕竟涨价那是以后生产的事,我们吧,先得考虑能不能实行性能,你们说对不对。” 陈翔连连点头,这个主意对,虽然有一点浪费,但是不至于说会将来只选择一套方案行不通推倒再来。 那是相当耽误时间的。 试制为什么要花特别多的钱呢,实质上问题就在这里,大家不知道哪套方案行得通,所以能用的方案都尽量试试,寻找最优解,到最后用户的手中,看上去很简单成形的东西,实际上那背后都代表了无数的磨砺、演习和尝试。 颜苿咬牙点了点头,那就两套方案并行,两种结构的主减速器壳和两种轮毂结构,一种用轴承单元,一种传统结构,一块就做吧。 总有一套能顶用吧。 然后这套方案也到了麦文舟那里,麦文舟刚缓一口气,又看到了颜苿等人提出的新问题,只得硬着头皮同意了他们的选择,无非就是多花钱了,干就是了。 这次,他只能带上钟泽平和李学斌他们去搞定轴承单元的问题的了,供应商有国内也有国外的,前面余锦图说的市面上出现的新产品,就是国外的,其实解开了看难度也不大,但问题在于现在国内外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都特别重视。 如果抄袭了对方设计,将来会面临巨额的索赔,那是不能承受之重。 所以只能买或是引进技术,但是国外方面一开口就是天价,而且只能买,引进技术没门。 没有办法的时候,秦威只能在国内寻找合作进行技术公关了。 麦文舟为了这件事前后跑了国内好几个省,终于最后敲定了两家厂子进行合作。 本来也不难,但是惊动了国外厂家的后果就是,对方为了堵死国内厂家的活路,联手在专利上作文章,以互相授权的方式共享轴承单元的所有专利,而对其他竞争对手封锁,堵住了几乎所有的技术线路。 这反而激发了中国厂家的好胜心,和秦威合作的两家厂子日以继夜地刻苦钻研,最后是其中一家轴承厂,通过结构变异和拆分的次一级手段绕过了专利,开发出了轮毂轴承单元。 这也是一次划时代意义的产品,它一举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确立了国内轴承生产的先进性。 而它也如愿以偿地成为了秦威在车桥生产方面的独家合作方。 国外方面得知中国人研制成功后,当夜就将产品降价50%要卖给秦威。 可是此时的秦威,早已经看透了他们的嘴脸,毫不客气地予以拒绝,虽然国内的轴承价格略高一些,但是已经远低于之前的心理预期价位了,而且,量产之后,成本还能继续下降。 这让国外厂家偷鸡不成蚀把米,差点彻底失去了中国市场。 当然,国外的技术还是很先进,有相当大的可取之处的,对国内厂家也有很大帮助,麦文舟听取了郑好玩的建议,和国外厂家进行专利合作沟通,对方最终放下傲慢姿态,最终国内轴承厂家以授权买断形式得到了轴承单元在中国的生产和销售权,最终解决了国产化轴承单元的难题,后来,它在轴承单元这一块的产量占全世界50%左右。 也就是说,困扰秦威新桥研制的一个难题,反过来,后来又成就了一家伟大的企业诞生。 在这个过程中,秦威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第二道难关历时半年之久,才最终解决。